密林边缘。
高树之上,一个中年人借着树枝的掩护,手持望远镜,盯着原州城的方向,等火光变成烟柱时,不由地哀叹了一口气,滑落而下,走至密林深处,穿上树叶衣,对着地面说:“原州失守了,我们必须把这个消息传出去。”
地面微微一动,孙九从落叶里钻了出来:“张牧大哥,我自认藏得天衣无缝,为何你还能看出我所在?”
张牧呵呵笑了笑:“你们安全局就是这样,学不到精髓啊。”
孙九白了一眼张牧:“莫要忘记了,你也是安全局出身,若不是在帖木儿身上取了功劳,又怎么会调入侦察兵。我知道了,一定是我留的气口有些明显。”
张牧淡然一笑,旋即脸色变得凝重起来:“我们没必要待在这里了,该撤回去了。”
“难道我们不去汉城,那里的情报不是更重要?”
孙九疑惑。
张牧回头看了看远处的原州,摇了摇头:“没必要了。原州守不住,骊州也必然失守,到时候的汉城之战,将是倭人主力对抗李芳远的主力,数十万人在外,我们很容易暴露,何况,汉城守不守得住,不需要我们去问,李芳远也会主动告诉我们。”
孙九想了想也是,没了汉城,李芳远怕是连睡觉都睡不着,睡不着觉的人就会折腾邻居,到时候少不了求告。
“走吧。”
张牧、孙九踏步离开。
不远处土坑里,一个穿着黑衣的忍者歪着脑袋,双眼圆睁,脖颈处的血已不在喷动。
蚊虫聚了过来,嗡声一片。
水师的三条后勤方略
东海水师急报、辽东都司急报先后送入京师。
解缙、杨士奇、铁铉先行至武英殿商议军情,随后不久,李坚、徐辉祖、谭渊、宣青书等被召入武英殿。
铁铉凝重地看向朝鲜舆图:“李芳远派使臣求援,朝鲜战场的局势不容乐观。”
杨士奇赞同铁铉的看法,对朱允炆说:“皇上,自倭军五月十七日登陆之后,倭军主力全部投入到朝鲜战场,不重后勤,就食于野,意在不留后路,破釜沉舟,可战力非同小可。臣以为,应给水师、辽东都司发文警醒,绝不可大意。”
解缙走出来附议:“接六月十二日水师情报,倭军已向原州、骊州方向包围。若这两地不保,朝鲜很可能会在丢失全罗道、庆尚道、忠清道之后,再丢失江原道与京畿道!整个朝鲜国只有八道,若去其五,大势必不可挽回。倭军动作快,手段狠厉,当严阵以待!”
朱允炆从桌案后走了出来,指向屏风上挂着的朝鲜舆图:“据侦察兵、安全局刺探情报,原州无险可守,可李叔藩偏偏集结了主力在原州。骊州有山势依托,城却不大,难防敌人连续进攻。倭军主力不断向北移动,用不了多久,原州、骊州都会失守。朕担心的是汉城,这里能不能守住是关键。”
徐辉祖微微点头,走向前,拿起一旁的竹条点在舆图之上:“汉城若丢失,朝鲜军队士气必是严重受挫。倭军很可能趁势追击,直扑松京,就是不知李芳远有没有固守松京的勇气与决心。”
“没这个可能。”
铁铉坚定地说。
“何以见得?”
徐辉祖问。
铁铉呵呵笑了笑:“若是把倭军比作哈里,把松京比作亦力把里城,那张辅与辽东都司就是驻扎在阿拉山口的明军。李芳远在来京时,了解过这段历史,他绝不会重蹈沙米查干后尘。所以,他会保持主力撤退,保持有生力量撤退,而不是只带一些残兵败将,再无翻身之本!”
杨士奇、解缙、徐辉祖等人有些震惊。
铁铉所言不是没有道理,前车之鉴就在眼前,李芳远又是一个好学习,爱读历史书的学生,想避免灭国命运,他最佳的选择不是固守松京,而是跑路。
否则,松京一旦被打破,他就会成为另一个狼狈逃窜的沙米查干,说不定会被张辅抓小鸡一样抓住,送到宗人府和沙米查干当兄弟去。
朱允炆看向沉默的宣青书,开口道:“宣青书,你在骑炮兵营中的表现不错,燕王、魏国公几次夸赞你有谋略,说说你的看法。”
宣青书有些意外,这种高级军事会议本就没自己的位置,更不要说是发言了。
可皇帝问话,总还是需要回答。
宣青书思虑一番,认真地说:“臣以为铁阁臣所言有理,若汉城失守,李芳远有极大可能放弃松京,只是,他可能不会直接越过鸭绿江,而是会坚守在鸭绿江外,借助地势,阻滞倭军,并等待大明援军。”
朱允炆点了点头,看向李坚:“郑和、朱能关于后勤事处理得如何了?”
李坚肃然:“皇上,郑和、朱能考虑到日本三岛地势复杂,后勤运输压力大,已准备好了应对举措。”
“说说。”
朱允炆坐了回去。
李坚从怀中拿出一份舆图,挂在屏风上:“郑和、朱能等对策有三,其一,增加水师行军携带物资数量,减少日行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