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17节 (第2/3页)

四名驿使催马奔驰,马蹄踏在混凝土道路之上,蹄铁与地面碰撞,发出清脆的声响。到了驿站,驿使根本不休息,换了马匹,接过水囊与馕饼,再次奔出。

消息传入金陵,经水师的船过了长江,在码头上马再次北上。

完备的混凝土道路为快捷的消息传递带来了极大便利,一路向北的道路十分通畅,百姓与商人听闻到加急文书的消息纷纷让开中间道路。

西路水师归航的消息如风一样席卷开来,从交趾到北京,长达六千余里的路程,消息竟只用了十日,便传达到了北京!

这个速度,创造了大明加急文书传递的一个奇迹,驿传日行六百里的奇迹。奇迹的背后,是新驿传的结果,是驿使六百里一换,平整混凝土道路,日夜兼行的结果。

武英殿。

朱允炆看着两份文书,一份是交趾都司都指挥使韩观发来的,一份则是朱能发来的。

不用看韩观的文书也知道内容。

拿起朱能的文书,朱允炆肃然打开,看着字里行间的航行之事,朱允炆忍不住皱起眉头。

穷尽力量漫长的寻找,只找到了六名军士!

两千余人的队伍,只有这么六个人活着回来!

朱允炆将文书递给解缙,肃然道:“命二皇子监国,杨士奇、铁铉、徐辉祖辅之,内阁解缙、工部尚书黄福、吏部尚书杨溥,吏部尚书李志刚、兵部尚书杨荣、户部侍郎周忱……五军都督府,水师都督府李坚、陈挥……五军都督府谭渊、段云……国子监祭酒胡濙、司业叶灵儿、匠学院院长周昌……随朕前往金陵,迎接大明将士归来!”

解缙等领命。

虽六人,但朱允炆几乎动用了朝廷主力,肱骨大臣一同前往。

解缙、杨士奇等人看过文书之后,一个个黯然神伤。

但没有人质疑朱允炆当初的决定,因为那一次航行带来的高产农作物已然开始走入大明千家万户。

土豆、番薯本身就是高产农作物,加上国子监农学院栽培技术的成熟,土豆、番薯已具备了大规模生产的可能,今年夏收土豆更是丰收,朝廷将土豆买下来,将土豆运往其他地区,以进一步扩大土豆种植面积。

百姓家的仓库充实,与当年的大航海决策分不开。他们的牺牲,是为了万民不饿肚子。

高规格迎接,是对牺牲军士的敬重,是对大明军士的敬重!

下旨第二日,朱允炆便带文武大臣,在三千军士的护卫之下前往天津港,乘水师船只直下金陵。之所以不走京杭大运河,是因为这个季节正是漕运紧张的时候,而如此规模的南下,必然会让整个运河出现堵塞。

从海路南下,船队只用了五日便抵达金陵。

朱文奎、于谦在龙江码头迎接朱允炆等人,朱允炆对朱文奎留在这里并无意见,皇帝与太子都在,更能体现朝廷对水师将士归航的重视。

七月十五日,朱能、骆冠英的船队抵达泉州府。

七月十七日,进入长江口。

朱能、骆冠英站在船首,看着茫茫江水,沉默不语。

罗封、姚顺、郭文星站在朱能左手边,项大同、欧阳游、张关山站在骆冠英右手边。

熟悉的江水。

我的大明!

这一刻,没有人说话,也没有人有心思说话。

只看着江水被劈开,沿岸的建筑与树木倒退。

归家无言时,最是内心柔软。

恰在此时,岸边骤然传来鞭炮声,更有不少百姓跑了出来,呼唤着。

“欢迎水师将士回家!”

声音踩着江水,跳到了船上,撞得罗封、张关山等人眼泪直流。

江阴百姓,镇江百姓……

入夜,抵达龙潭,距离金陵已是很近。

朱能、骆冠英考虑到这个时候继续前进,金陵迎接的人只能是半夜接了,只能停在龙潭休整一晚,明日一早抵达龙江码头。

可船只刚想靠岸,就传来消息:“皇上口谕,盼念心切,何分日夜,命西路水师速回金陵。皇上、太子、诸大臣于龙江码头——夜候水师归航!”

水师英雄万古

朱允炆站在龙江码头,肃然而立,远处的汽鸣声已可以听闻。

罗封、姚顺、项大同、张关山等人站在船舷侧,看着沿岸的灯火,无数军民肩并肩手持火把,将长江两岸照亮。

走过了十里,灯火依旧不减。

不知道来了多少军士,不知道来了多少百姓,只知道,这灯火连水接天而去,没有个尽头。这一晚,好像金陵的人空城而出,好像长江以北的百姓,也站在了长江边。

没有商船,没有路人。

只有安静的长江水,等待归来的亲人。

阿查亚抱着张回明,震惊得无以复加,如此璀璨的灯火,如此肃穆的场景,平生中不曾见到。岸边的人,有身披铠甲的军士,有搀扶着老人的男人,有抱着孩子的妇人,有拉着弟妹的

最新小说: 姜荻 小白拯救计划 和同事相亲之后(1v1 双处 ) 海王兄妹今天掉馬了嗎?(骨科) 窥觑(母子乱伦) 美人难驯:世子的高枝不想攀 打开门,旧情人 驀然回首 霸总文医生网恋到真霸总 逢君 Life goes on 哪个gay没爱过直男 相敬如冰 捡破烂美人亲贴,总裁诱捕成瘾 通房丫鬟 团宠打工人:小少爷以为他万人嫌 死而复生后他们想让我安息 学神同桌他总装穷 药人(1V1,古风,高H) 是你说要装不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