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15节 (第1/3页)

朱棣见广场上的万民开始议论,有些嘈杂,不由地提气,高声喊起。

此言一出,无数文官、武将为之色变。

文官考虑的是,这判语可都是皇上写的,蕴含着皇上的意志与某种施政方略。如今皇上公然喊出军民一家的口号,还提出了藏军于民,很显然是一种尚武的倾向。大明现在已经没多少敌人了,皇上这个时候还尚武是想干嘛,总不成想要再次远征,把蒙古帝国的地盘也给抢过来吧?

不可以,绝对不可以。

国家太大,容易崩溃。现在大明的国土已经增加了许多许多,但人口还没有增加上来,占据太多的土地又有什么意义?

蒙古帝国占据了数不尽的土地,可结果呢,直接分裂了啊。需要想办法引导皇上,少尚武,多重民事。

武将们从这句话中听出了弦外之音,军民一家?

在大明,军就是军,民就是民,军有军籍,民有民籍,这两类户籍是同一个高度的,军不受制于行政官管理,在身份、法律乃是税上,都直接归属于卫所、都司、五军都督府管理,府县、布政使司、户部都管不着。

现在皇上喊出了军民一家的口号,这不是明摆着要打破军籍、户籍的界限吗?一旦这个界限打破,岂不是卫所制要有大变动?

还有,民兵为根,这个口号说出来,几乎是直接宣布募兵制将会逐渐取代卫所制。

大明军和兵是两个概念,军,有军籍,是世袭的、家族的,固定的,只要你当了军,你这一家子里面,世世代代,总要出一口人当军,这是朝廷经制之内的。

但兵并不是如此,兵是通过朝廷招募的方式进入军营的,非经制的,也不是世袭的,没有强制要求一辈子在某个卫所值守。

建文皇帝定义了民兵的地位,不就是在鼓励募兵制吗?看得出来,未来一定时间内,卫所制将会面临大变局。

简单的几个字,蕴含的政治寓意却是深远的。

朱棣、徐辉祖、铁铉等人都知道,解缙、杨士奇等人也清楚,卫所制是存在缺陷的,这个缺陷就是太过固定,太过死板,当爹的能打仗,当儿子的未必能啊,比如李文忠、李文忠他儿子,常遇春,常遇春他儿子……

将门尚且出点李景隆、常茂之流,何况是寻常百姓。卫所在洪武时期没多少关系,大家都经历过战争,可当第一代、第二代军士老了,退了,儿子、孙子接班了,那怎么搞?

卫所的战斗力关键在于军士,军士的战斗力在哪里?卫所制给不了源源不断的战力,唯有募兵制可行。

但卫所制与军屯制绑在一起,朝廷并不能一刀切,直接废掉卫所制全面推行募兵制,只能在卫所制的基础上变革,引入募兵制作为补充,一步步过渡,求稳,最终演变为完全的募兵制。

毕竟,新军之策,几次征战,大阅兵,都极大提升了军士与军士家眷的地位,当兵参军是光荣事,且新军政策吸引力足够强,募兵也可以获得稳健的兵源。

军制革新,依据在路上。

无论众人怎么想,无论文臣武将如何猜测,此时此刻的民兵方阵是骄傲的,他们曾经作为大军的后勤民兵,帮助大军运输了无数的粮食,衣物、马草、燃料等等,有时走在军队前面,有时跟在军队后面,保障着大军行进与物资供应。

民兵方阵,赢得了无数百姓的欢呼,因为他们中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徭役,尤其是洪武年间,多少次征战,哪一次征战背后没有民兵在推粮食,在扛马草?

后世小推车推出了个大战役,但在大明,在古代,任何一场战斗,可都是推车推出来的啊。抛开民心的成分不论,也抛开胜负不说,要打战争,是离不开百姓支持的,大阅兵给他们四个方阵,是完全立得住的。

无数百姓看着民兵方阵,发出了震天的欢呼声,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,看到了属于一个集体的荣耀。

当民兵方阵走过之后,远处的阅兵通道上隔着老远,才走出军士来。

这种留白,似是一种缓冲,平息情绪。

但实际上,这是一种转折,是冷兵器与热火器的转折。

之前的一个个阅兵方阵,无一例外,都可以归属为冷兵器类。但此时此刻正在走来的,却是火器方阵。

在经过一段空白之后,周大志、高忠光带队,踢着整齐的步伐,端着刺刀式火铳,终于出现在世人面前。

火器部队,堪称大明最具毁伤战力的一支部队,由他们压轴(倒第二,后面还有个大招)无疑是正确的。

周大志、高忠光是神机营的将领,都在昌都剌作战中赢得了赫赫名声。

无数百姓看过医护兵、后勤兵、民兵等之后,心态放松了许多,可突然之间,心头又被震撼,迎接众人的是火器兵种的威严。

刺刀火铳军士英姿挺拔,扛着刺刀式火铳,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,一步一响,一步一力,缓缓走来。随着周大志、高忠光一声口令,身后的所有火铳军士开始动作!

一晃,寒光骤现,

最新小说: 窥觑(母子乱伦) 美人难驯:世子的高枝不想攀 打开门,旧情人 驀然回首 霸总文医生网恋到真霸总 逢君 Life goes on 哪个gay没爱过直男 相敬如冰 捡破烂美人亲贴,总裁诱捕成瘾 通房丫鬟 团宠打工人:小少爷以为他万人嫌 死而复生后他们想让我安息 学神同桌他总装穷 药人(1V1,古风,高H) 是你说要装不熟 穿成龙傲天的同胞哥哥 谁家打野搞纯爱啊 忘了就好 听说我们是对头[娱乐圈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