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有利可图,强行霸占百姓田地转手卖出,这就太恶劣了。
田产交易是一个问题,各行涨价也是个大问题,比如粮食,受益于连年丰收,加上运河畅通,海运无阻,北平一贯钱可以买二石二斗米,可如今一贯钱只能买一石八斗米,一下子回到了建文初年的时候。
这与大量的人口涌入北平有关,背后有没有粮行操纵还需要调查。
虽然朝廷派遣了御史前往北平,安全局也大量向北调动,可民间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揭露出来,朱允炆需要更多的人去底层看一看。
最主要的是,北平皇宫派了不少宦官与宫女,并没有妃嫔坐镇与统管,皇后马恩慧很不放心,既然妃嫔闲着无事,也有心思出去走走,索性让她们先去北平。
“皇上,忠勇侯袁岳求见。”
内侍通报。
朱允炆看向淑妃、西妃:“出宫的事,皇后会有安排,到时安全二局会全程护送。若途中遇不平事,可让二局的人第一时间传报金陵。”
淑妃、西妃谢恩离开。
袁岳盔甲在身,身披红色披风,威风凛凛走入殿中,肃然行礼,甲胄碰撞声被洪亮的声音盖过:“皇上,袁岳请旨兵发乌斯藏!”
没有流血,没有敬畏
乌斯藏,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。
朱允炆没有忘记这里,只是先前认为解决乌斯藏的时机还不成熟,但随着西南土司逐渐瓦解,留给大明处理乌斯藏的窗口期已是不多了。
若是秋日之前大明的军队不能登上高原,解决乌斯藏问题,就意味着乌斯藏问题搁置了下来,至少需要等到明年夏日。
大明即将迁都,主力都在向北移,迁都之后处理乌斯藏问题的时间成本、财力成本显然更高。
朱允炆见袁岳提起此事,便传召内阁、兵部、五军都督府官员商议对策。
徐辉祖坚定地支持袁岳:“乌斯藏一干尚师原本已臣服朝廷,并签下了文书,可他们回去之后转身便翻了脸,引来不少大小领主合兵扼守要道,切断联系,抵抗朝廷,甚至还在云南方向派遣了五百人下山袭扰,导致三名百姓身死。朝廷理当发兵征讨,让其付出代价!”
袁岳连连点头。
为了解决乌斯藏,自己带军士在葱岭训练了好长时间,不少军士因为天寒地冻被截掉了脚指、手指、腿骨与手骨,还有人因呼吸不畅,来不及送下山便死在了那里。
现在兀良哈、鞑靼、瓦剌都消停了,西南土司更是自顾不暇,朝廷完全可以腾出手来解决乌斯藏。
只是,对于袁岳、徐辉祖激进的战争主张,内阁与兵部并没有给予支持。
铁铉仔细分析局势,进言道:“皇上,乌斯藏之所以唾面自干,毁约抵抗朝廷,说到底并非出于本心,而是被人蛊惑。那些臣服朝廷的尚师在乌斯藏确有影响,然毕竟不是大领主,手中没有奴隶兵。据臣所知,反抗朝廷的多是地方领主,他们蒙昧封闭,不知大明强盛。”
“若朝廷发兵征讨,这些大小领主定会奋起反抗,尚师为了保护乌斯藏,也会在信徒、地方领主的裹胁下发声,到那时,朝廷要平定乌斯藏,将其彻底纳入版图之中,恐怕需要不少时日。臣以为,应派遣使臣出使乌斯藏,将当下局势说清,不战而屈人之兵!”
袁岳看向铁铉,有些恼怒地喊道:“没有流血的和平是妥协的和平,而妥协的和平不会长久。今日朝廷不战而屈人之兵,乌斯藏人如何知大明强盛与威严?方才铁阁也说了,那些人蒙昧封闭,总不能指望威吓两句,他们便俯首帖耳吧?唯有流血的战争,残缺的尸体,才能让他们真正明白,谁才是乌斯藏的主人!”
铁铉看向袁岳,叹息道:“战争只是最后的手段,在没有尝试其他方法之前,不应轻易动武。何况乌斯藏道路难行,后勤难以保障,纵是作战,也需要周密安排,绝非轻易可行之事。”
不等袁岳反驳,杨士奇也站出来支持铁铉:“乌斯藏较为特殊,大军无法上山,派少量军队上山也无法根绝问题。说到底,控制乌斯藏朝廷还需要借助当地尚师之手,让其辅助朝廷。唯有如此,方可长久。故此,朝廷应先派人联络一干尚师,在其表明态度之后,再动军队也不迟。”
朱允炆不置可否,看向兵部尚书杨荣:“你认为如何?”
杨荣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官,他参与过多次战争,随军出征,出谋划策,立下不少功劳,又是兵部尚书,他的话分量很重。
袁岳、徐辉祖、铁铉等人将目光看向杨荣。
杨荣走了出来,对朱允炆恭谨地说:“皇上,臣以为内阁与五军都督府所言皆有其理。乌斯藏情况特殊,无论是出于解决当下困境还是长期稳固乌斯藏的考虑,都需要争取尚师的支持,但若不消灭一部分大领主,尚师的话并不能影响大局。”
“故此,臣提议,可以派忠勇侯带领葱岭训练出来的精锐,携火器登上乌斯藏的高山,找出反对朝廷最凶、实力最强的大领主,杀鸡儆猴。然后再去拉拢尚师,分化瓦解一干领主。若没有半点流